追随内心,自胜者强
2016-04-26 16:16:05
  • 3722
  • 4
  • 39

——知名导演、编剧刘国权访谈

撰稿人/田志伟

 

人物介绍:

        刘国权,中国知名导演、编剧。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,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。担任电视剧《百炼成爹》、《孝子难当》、《外姓兄弟》、《媳妇是怎样炼成的》等影视作品编剧和导演。创作偏重轻喜剧题材,才华横溢。各部电视剧中担任主演的知名演员有:范明、倪大红、李光洁、王雅捷、雷恪生、李明启、杨立新、张檬、于月仙、黄小蕾、涂松岩、李勤勤、陶慧敏等等。

        2016年4月初,刘国权导演回到家乡哈尔滨探望父亲、祭奠母亲。期间,赴老友香港海润集团董事长邓剑之约,畅谈往事,共叙未来。

        十九年前,刘国权还在经营广告公司,想做邓剑时任老总的黑龙江百事可乐公司的广告未果,两位却因志趣相投成了好哥们儿。男人间的感情厚重,虽十几年未见,两人依然亲切如故,心有灵犀。

        刘导为人谦和,自在,内庄,外谐。没有虚荣的吹嘘,没有苦难的诉说,充满机锋的幽默话语,让周围人开怀而笑,谈及一些感悟,亦不同凡“想”。

        让他谈谈人生,刘导显然不欣赏《艺术人生》那种诉说苦难史的方式。他说,“其实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人生如何苦难,如何不容易。但是我希望的不是那种悲壮的东西。我也有过悲壮,但这种人生,过去了之后,现在和大家说起来都是哈哈一笑。这些可能是时间赋予的。我也有过难过的时候,也有过不如意的时候,这种东西都有。我怎么想?我就想这事时间一久就过去了,基本上是这样。”

        我喜欢这种在流光中参透人生、不惹尘埃的开朗态度。

(一)“天堂”电影院

        刘国权导演回忆道:“小时候,真的非常喜欢电影。在哈尔滨有一个‘天堂’电影院,现在没有了,叫建筑工人文化宫。当年我知道它要拆,还特意到那儿去看了看,用手机拍的照片。其实我做影视,我认为我的电影梦,是从那时候开始的,是从那个电影院,比较具象的开始的。”

        原建筑工人文化宫位于繁华的三大动力路(原安乐街),是当年动力区唯一的公共影剧院。时逢我国电影发行的黄金时期,国内外优秀影片一部接一部地上映。

        “小时候为了看电影,都是蹭电影看。”刘国权在小学一、二年级时认识了一个小哥们,他妈妈是电影院售票员。为了讨好对方,买个冰棍儿,买点西瓜,好跟着他混进去看电影。

        “坐在影院里,灯一暗,感觉那个时候特别有魅力。”在黑暗中,内心充满期待,心灵开始变得敏感,屏幕上有一个瑰丽的世界。

        “印象最深的是《流浪者》,印度的电影。不光歌会唱,台词都能记得住。好电影太多了,《大篷车》、《叶塞尼亚》——‘当兵的,你不等我了’、《追捕》、《远山的呼唤》……那个年代的译制片是真牛。后来才知道,上影厂做译制片,基本需要一年的工作,所以说,它才是精品。配音一句句扣,口型都能对上;通过表演把情绪调动起来,带动去配音。那时候的电影,对我是非常有魅力的。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二)追随内心

        刘国权十几岁时进一步显露出艺术敏感性,自学西班牙吉他,技法娴熟;有美术天分,常去文化馆。考入哈尔滨轻工学院学美术。出于兴趣所学音乐和美术,对他日后做导演颇有帮助。

        毕业后,他在哈尔滨海润广告公司从业做电视广告。不久自己创办广告公司,他的诸多天分开始崭露头角——充满戏剧性的电视广告引起轰动效应;在电话里十分钟说服广告营销界大咖叶茂中来到哈尔滨;承包了全部哈一百、曼哈顿区域的户外广告……

        这些早年事迹是从另一老友口中听到的,他至今记忆犹新。拥有这样的综合实力,有何事情做不成呢?邓剑这样评价他:“刘导发展的好,肯定就应该是这样的,一点也不出乎意外。”

        2001年,刘国权为实现“导演梦”,选择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书。这样的人生转型,成本颇高,将在哈尔滨苦心打拼的事业全部放下,也让身边朋友觉得很可惜。

      真正的智者,有“追随自己内心和直觉的勇气”(乔布斯语)。“能干什么”不同于“想干什么”,刘国权在刚过而立之年,将自己“想干什么”这件事儿想得明白,明心见性,人生从此透彻。

        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三)登堂入室

       北京电影学院,是中国电影人向往的最高殿堂。这里,犹如一所魔法学校,“点石成金”,为我国影视行业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,光影“银河”里星光熠熠。

        进入电影学院导演系,刘国权的专业眼界日益开阔。

       这里与众不同之处是,任何课程都是没有教材的。在电影学院上课,就是看电影,老师再拆解技术诀窍(Know-how)。导演是一项综合艺术,除试听语言、影视剧作、表演、摄影,还涉及声音、美术、制剪、服装、化妆、道具,要掌握十八般武艺。众多名师“授人以渔”,让学生得以“登堂入室”。

        和刘国权一样,同学皆是为梦想而来,中午吃饭时聊的都是电影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晚上,可以去标准放映厅观看两部电影。在标放,经常有与国内国外电影主创团队的交流机会,专业氛围浓烈。

        一位著名导演当时拍完《美丽的大脚》,老师提示学生说:“你们的提问要专业,比如问倪萍,你是觉得做演员好,还做主持人好。这种问题,在电影学院是不应该出现的。”在现场,学生果真问出专业的问题——你的故事和和场景到底有什么寓意?体现了什么样的空间叙事?较真儿又刁钻的问题竟让导演甘拜下风。

       “现在我在影院看电影,已经做病了。我不是享受这个影片,而是想的是他是怎么拍的,他为什么这么拍,演员怎么样,或者哪哪有问题,哪哪好。现在这个变成你的一个本能了。”  

       “那时候最狠的时候是一部电影看若干遍。看最多的就是《美国往事》那部电影,我估计十七八遍都有了。”

        用力之久,必然豁然贯通。对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习,刘导这样评价,“这个学我没白上,绝不是‘有借必有贷,借贷必相等’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四)理想但不理想化

       在导演系,教学体系是典型的艺术电影,不屑于商业片。讲喜剧,也只能放卓别林的片子,周星驰是从来不会出现在课堂上的。

      《试听语言》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只讲艺术片。考试前,刘国权和同学们试图押题,揣摩着老师喜欢什么片子。但结果,考试时放了一部好莱坞商业片。同学都看得开心不已,看后才恍然大悟这是在考试——忘记了去解析电影,只得在头脑中搜索记忆片段。

        其实这位老师自有用意,他告诉学生:“上课给你们讲的是艺术的标准,如何解析一部电影,看懂一部电影。但未来走向社会,在中国没有那么多艺术电影可拍,没有那多老板赔钱去让你拍艺术电影。你们要存活,就必须要拍商业电影。”

        从纯粹、理想的象牙塔,走向繁复、务实的真实世界,每一个学子恐怕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,更何况从纯粹艺术象牙塔中走出。“理想但不理想化”,分寸拿捏的好,才会有所作为,否则不是被现实的平庸拽住,便是陷入理想的沼泽地中。

        在导演班的同学中,到今天熬出来成为知名影视剧导演的不多,刘国权是其中之一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五)最初的历练

        刘国权毕业后留在北京,先在一家公司拍了三年戏,现称“微电影”。这是一档日播节目,在70多家电视台播出。他接触了近乎所有的故事类型,改剧本、拍摄、后期剪辑,所有环节都自己做,训练了导演的娴熟手法,这段历练收获巨大。

        再后来,他开始自己写剧本,给央视六套电影频道写了两三年的剧本。“以旧的服务于新的”是一种智慧,他靠写文案拍广告赚钱养活自己生活,剩下时间就一门心思的写剧本。只有写好剧本,才有机会拍戏。第一部数字电影是在故乡哈尔滨拍的,按照东北的感觉写的剧本。

       "最遗憾的是,拍胶片电影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,但现在胶片公司都没有了,柯达公司都黄了。”

        "当时过这个瘾是拍广告,用胶片拍的,过瘾!每次拍胶片广告的时候,都会激起我拍电影的梦。听到那个转的声音,我就觉得热血沸腾,很怪。这个声音太美妙了!当时不认为胶片会被取代,这可能是我永远实现不了的胶片电影梦。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(六)掌握主动权

       在成为电视剧的导演前,刘国权做了好几部戏的执行导演。

        在拍摄现场,能坐着的只有导演,能喊“停”的也只有导演。“当时,我有两点诉求——什么时候在现场我能喊‘停’,意味着我能坐到那儿。再有,片子做完了,打职员表什么时候能把‘执行’两个字去掉了。绝对是真情实感啊。”

        第一次拍戏,他还是做现场副导演(比执行导演低一档),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演员和机位调度。此前戏已开拍,他刚进剧组就赶上超过24小时的通夜拍摄。情节是,开会时突然停电,一个价值连城的项链丢了,场面极其混乱。刘国权这边喊着组织200多名群众演员,那边还得跑过去看机位,嗓子都喊冒了烟。此后的拍摄,常常是导演突然便说开机,他就得“嗖”得跑出去,不能让画面穿帮。就这么折腾大半部戏。

       杀青之后,刘国权下定决心,“我去写剧本,我一定不遭这个罪,我一定要让自己变得强大。”

       烦恼即菩提。前念着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(语出《六祖坛经》)

        央视平台播出的《外姓兄弟》,作为他第一部独立执导的电视剧,其剧本创作过程令人钦佩。

        在离香山很近的地方,他租了个大院子,当工作室写剧本。在镇上买完东西,就与世隔绝,谁也不联系,谁也不见,就干这一件事儿。

       “没有正常时间点儿睡,困了睡上三五个小时,醒了,洗把脸,接着写。”焚膏继晷,写了四个半月。“突然有一天认识到,我好久没跟人说话了。感觉,我不会失语了吧。”

        刘导眼神中透着光芒,“那段时间的的坚持,我到现在觉得挺刻骨铭心的。”

        如同凸透镜把阳光聚焦可以点燃火柴,专心致志才可以生发智慧,创造奇迹。

        在电视剧的产业链条上,编剧才是价值源头。而兼备编剧和导演才华的人,又何其之少。创作出好剧本,主动权就开始掌握在自己手里,刘国权从此走上了独立执导电视剧的康庄大道。

      《外姓兄弟》的演员基本都是降薪出演,就因为看好了这个的剧本。剧本写出生活质感,戏剧张力,人物鲜活,台词考究。著名演员倪大红——曾在《三国》中精彩演绎司马懿——推掉了主演大电影的机会,倾情加盟该剧,而且认定只要是刘导的戏,价钱不谈。著名喜剧演员范明看了剧本,对男一号郑满斗的角色情有独钟,主动要求降薪出演。有这些知名演员的真挚支持,让刘导极为欣慰。

(七)乐在其中

        编剧创作已经成为刘导的日常工作,不写作的时候,他的头脑也在洞察和构思。近些年他笔耕不缀,每年要写出百八十万字。这是怎么的一种自强拼搏!

        尽管有着颈椎病的折磨,刘导从不喜欢苦大仇深的情绪,他会在写作中找到乐趣。“作为演员来讲,可以经历不同的人生。对于我来讲,我会规划不同的人生。这不说你是上帝吧,但是你会感觉到很愉悦。”写作中他会和剧中几十个人物交上朋友,揣摩他们应有的语言、行动和命运,让人物鲜活起来。有时为了追求一句台词的精彩、好玩,刘导会憋上一个星期时间冥思苦想。

       “我把文字码出来,我再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拍出来,然后我再后期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剪出来,包括音乐,合成等等。假如我在电视机前看,心里反倒特别平静,会想哪里如果那样更好,下一次我应该怎么做。这个过程,是挺有意思的,也是鼓励我这么多年,这部戏做完了,再做一个。”

       孔子说: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纯然乐在其中才是追求事业的最高境界。

(八)高远之谋

       从《外姓兄弟》开始,《媳妇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孝子难当》、《百炼成爹》都属于轻喜剧题材的剧作。近些年,喜剧日益受观众偏爱,而刘导天性中的达观与幽默又擅长驾驭这一题材。外在机遇与内在擅长的契合,是在任何领域做出贡献的关键。

       但刘导仍不满足于此,“我在寻求自己的风格,我在追求一种悲情喜剧。单纯喜剧不厚重,主题思想薄一些,悲剧会拉伸厚重感。我一直在探索,包括现在做的电视剧。我估计再有几年,十年二十年,我还是想尝试这个东西。我现在看的片子,喜剧也看,悲剧也看。”

       鲁迅说: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,而喜剧则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。悲剧与喜剧看似矛盾的取向,要统摄在长篇剧情上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但刘导一向是一个迎难而上的人。

      “我也在思考,怎么去结合,这个度特别难拿捏。如果能把这个突破了,那就是我的风格。我得走自己的一个风格、一个定位吧。产品不是也要有定位么?”

       “定位”理论创立者里斯、特劳特认为,品牌目标是在受众心智中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;不做第一,就做唯一。多年的广告创意和职业导演生涯,让刘导本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地和“符号性”。

        由于刘导杰出的编剧和导演能力,更多的机会找上门来,日前投资过亿的中韩合拍剧已在筹备当中。当然,投资越大,他身上的担子和责任也越大。

      这么多年,能在坚持中立得住,他这样解读:“毛主席说得对,世界上怕就怕‘认真’二字。”

      【此文将刊登在财经时尚类杂志《融邦》第二期】


撰稿人简介:

        田志伟,黑龙江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,辽宁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,吉林大学取得管理学博士后。现任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,MBA硕导、西方经济学硕导,出版专著一部,发表论文20余篇。曾兼职多家管理咨询公司专家顾问、传媒网站策划,现担任省市电视台财经采访嘉宾、省青年创业导师。